当电缆外护套采用聚氨酯(PU)时,要进一步提升其耐油性,需从材料选型、结构设计、工艺优化等多维度综合考量,针对油类(矿物油、液压油、动植物油等)对护套的溶胀、侵蚀作用制定解决方案。以下是具体的优化方向:
聚氨酯的耐油性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,不同类型的 PU 耐油性能差异显著,需优先选择适配油类环境的型号:
优先选择聚醚型聚氨酯(PEU)
聚醚型 PU 由聚醚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反应生成,分子链中含醚键(-O-),化学稳定性更高,对矿物油、液压油、润滑油等非极性油类的抵抗性优于聚酯型 PU。其分子结构不易被油类溶胀,在油污环境中体积变化率低(通常 < 5%),而普通聚酯型 PU 可能因酯键(-COO-)与油类发生微弱反应,导致溶胀或硬度下降。
选择高交联密度的 PU 配方
通过调整异氰酸酯比例或添加交联剂(如三官能度多元醇),提高 PU 分子的交联密度。高密度交联结构能增强分子间的作用力,减少油分子渗透到护套内部的概率,从而降低溶胀和性能衰减(例如,交联密度提升 20%,耐油性可提高 15%-30%)。
添加耐油助剂与改性剂
在 PU 原料中混入耐油添加剂(如氟化物、氯丁橡胶微粉)或进行共聚改性(如与聚四氟乙烯 PTFE、氯醚橡胶等耐油材料共混),可进一步增强护套对油类的抵抗性。例如,含氟改性的 PU 对非极性油类的耐溶胀性可提升 30% 以上。
除材料本身,合理的护套结构能减少油类与电缆的接触面积或延缓渗透速度,辅助提升耐油性:

增加护套厚度与致密性
在不影响电缆柔韧性的前提下,适当增加聚氨酯护套的厚度(例如,从常规的 0.8mm 增至 1.2mm),可延长油分子渗透到内部的路径;同时,通过优化挤出工艺(如提高挤出压力、降低冷却速度),使护套结构更致密、无气泡或针孔,减少油类渗入的通道。
采用多层复合护套结构
若单一 PU 护套仍不足以应对强油污环境,可设计 “PU + 耐油内层” 的复合结构:
表面光滑处理
通过挤出模具优化或后期打磨,使 PU 护套表面更光滑。光滑表面可减少油类的附着和滞留时间,降低长期浸泡带来的侵蚀风险,同时便于日常清洁油污。
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细节直接影响 PU 护套的耐油性能,需严格把控:
精准控制硫化 / 固化参数
聚氨酯的固化反应(尤其是热塑性 PU 的交联)需在适宜的温度(通常 100-120℃)和时间(30-60 分钟)下进行,确保分子充分交联。固化不足会导致护套结构松散,耐油性下降;过度固化则可能使护套变脆,失去弹性。
严格的原料纯度与配比
避免原料中混入水分、杂质或劣质助剂(如低分子量增塑剂,易被油类萃取),否则会导致护套内部产生微缺陷,成为油分子渗透的薄弱点。例如,原料水分含量需控制在 0.05% 以下。
出厂前的耐油性能测试
对成品电缆进行耐油浸泡试验:将样品浸入目标油类(如 ISO 1817 标准中的 IRM 903 矿物油),在规定温度(如 70℃)下浸泡一定时间(通常 7 天),检测护套的体积变化率(要求≤10%)、硬度变化(≤15 Shore A)、拉伸强度保持率(≥80%)等指标,确保达标后再出厂。
即使耐油性能优异,电缆的使用寿命仍与使用方式相关,需注意:
以聚氨酯为外护套的电缆要实现 “更加耐油”,核心是选对材料(聚醚型、高交联 PU)、优化结构(增厚、复合、致密化)、严控工艺(固化、纯度),并结合使用场景的维护。通过这一系列措施,可使 PU 护套在油污环境中的使用寿命延长 50% 以上,满足机床、汽车生产线、油田设备等强油污场景的需求